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摘要)
一、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二、 "十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三、 "十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要点与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十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的十五大和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基本原则是:
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努力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加快教育发展,特别是对一些急需的专业和领域,实施适度超前和跨越式发展,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更加紧密结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进并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性原则,更加关注处理不利人群受教育问题。努力为公民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
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贯彻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方针,把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摆在突出位置。
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制度创新。
加快教育法制建设,努力实现依法治教。
(二)战略要点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十五"期间,我国教育的发展,在战略上必须坚持下列几点:
全面提高民族的基本素质,巩固、扩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确保其"重中之重"的地位。
根据"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努力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积极扩大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规模。
适应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行人才培养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面向未来的挑战,努力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教育手段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三)2005年主要目标
巩固、扩大"两基"成果
发展学前教育
以多种形式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增加到1600万人左右,其中在学研究生规模达到60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左右。继续加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并进一步办出特色。派出留学人员和接收外国留学人员的规模稳步扩大。
大幅度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创新、服务能力
努力缩小一些高等学校与世界一流高校的水平差距,一批重点学科的教学科研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极大地提高高等学校在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加快高校重点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和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的海外人才回国从事科研、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学术交流。
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推进学科基础理论建设。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基本形成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健全、完善教育法律体系
(四)2010年目标学前教育较好满足社会需求。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和水平显著提高。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有较大提高,在城市和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300万人左右,其中研究生在学人数接近1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争取达到20%左右。高等学校创新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信息化达到较高水平。部分地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国教育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深入。全社会终身教育制度基本建立。四、 "十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依法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提高使用效益,保证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需求
认真组织实施六项教育工程
--素质教育工程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西部教育开发工程
--教育信息化工程
--一流大学及学科建设和211工程
--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
努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增强办学活力
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和学校管理队伍的水平
大力进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深化用人制度改革
调整人才培养的层次、科类和形式结构。面向今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培养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计算机、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通讯技术、医药、自动化等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培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急需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法律、金融、贸易、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管理人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要进一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国际的竞争与变化,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办出特色,增强适应性。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要进一步贯彻分类指导、分区规划的原则。
调整各类教育之间的比例结构。适应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的需要,把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落实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建立起职前和在职人员职业培训体系。……依据"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进一步对高等学校的布局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其在服务面向、层次类型、学科分布等方面更加合理。在建设好一批综合性和多科性大学的同时,促进多功能社区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市兴办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的高等教育。
完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破除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
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育人环境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全面实施依法治教